知书达礼,出自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意思是有教养通事理,指人有文化教养,形容有教养,懂礼仪。
摘自快懂百科
什么才是君子?
关于君子,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叙,我们可以摘抄一二来加以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学而篇开篇的一段文字,是孔子的一次演讲,内容就是关于君子的问题。他说身为君子,人家不知道你的存在,没有重用你,你也没有懊恼,不会感觉无用武之地,依然我行我素,这是君子的本有品德,除非你不是君子。人家知道你,并且知道你有本事,志向远大,而来寻找你去共事去,你当然会开心,你也可以奏乐唱歌,以为庆祝。在你默默无闻的时候,你呢,就只管学习,让自己长进,并且有空时,多与他人交流切磋,你说的服他人,就代表你学的更好,这三种状态都是君子本应的体现。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讲的君子不器,指的是不被人当枪使用,不是说对方有钱有势,需要我,我就会去帮忙,不管人家做的事是为公还是为私,我都不在乎。这样的话,属于小人,见利而为,也是被人当枪使的料。
很多人解释说,“不器”指的是不被限定自己的能力,要能随机应用。比如说杯子就是杯子,房子就是房子,这样就被限定了。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君子不是万能的,也没人会是万能的,不是说我的能力有局限,我就不是君子。孔子当然也不会这么去定义,因为孔子不傻,不会这么迂腐。
朝闻道夕死可矣。
此道为君子之道,孔子说,今天听到这个道理了,往昔种种不同想法见解和行为,统统都可以死去了,不在复生,不会再继续犯错。
因为孔子的学生,孔子是要尽量的培养成为有用之人,培养成为君子的。所以,孔子才需要给君子有个清晰的定义,这个定义呢,很多学生听了之后还是模模糊糊的,只有曾子听懂了。他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那么,何为忠恕呢?也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个仁者。忠于自己的内心,不违心,严格规约自己不逾越,但要宽容于他人,以慈悲的心去爱护他人,怜悯他人。
若天下多些君子,多些君子的帝王将相。那么,是万民之幸!这也是孔子为什么热衷于孜孜不倦的教导自己的学生要做个君子的原因。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为人应该亲君子远小人,但是实际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不是那么容易。
在中国的历史上,孔子应该是最早比较系统地阐述君子与小人的人了。而在最开始的时候其实君子与小人只是单纯的身份区别,还没有上升到道德层面,那个时候君子与小人,其实就是指的贵族与平民。
后来礼乐制度崩坏,两者之间的区别才全面的由身份之别转变为道德的区别。在儒家的经典《论语》中,虽然某些地方君子与小人之间仍会有一些阶级地位的区分,但是基本上道德行为成了区分两者的标准。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孔子也进行了一些解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是道德,是大义,而小人的眼中只有利益。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去为了那一点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但是小人则不同,面对利益,就像那苍蝇叮臭蛋一样,不达目的绝不罢手。这一点是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区别。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会去成全别人的好事,一切的行为都为了取得一个美好的结果。但是小人则不一样,小人从不管别人怎样,只要有利于自己,即使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出卖至亲也可以做出来。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是有原则的,而且对于原则看得非常的重,即使是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依然会坚定的遵守着自己的原则,不会去突破做人的底线。可是小人即使是在自己发迹的时候尚且为非作歹,一旦自己穷了,那就更加的放肆,肆无忌惮了,这就是所谓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破罐子破摔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懂得与所有的人团结,但是绝不会去拉帮结派,更不会去排斥异己。而小人则是最喜欢结党营私,串联狐朋狗友,将一些臭味相投的家伙组在一起,排斥一切与自己意见不同,影响自己获取利益的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品德上,君子永远是心怀坦荡,光明磊落。而小人则是永远患得患失,总是想着怎么从别人身上弄点东西。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即使取得再大的成绩,也会坦然自若,不会骄傲自满,而小人正相反,有点小成绩,就不知道怎么炫耀,怎么嘚瑟好了,颇有一副想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很低调”的样子。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的行为举止,首先考虑的是是否符合道德,符合法律,而小人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是是否可以谋利,什么道德、法律在他们眼里,根本一文不值。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当出现过错的时候,君子首先是自我反省,反思是不是自己有哪里做错了,而小人则是会将所有的错误都推到别人身上,永远不会认为自己有错。即使是有病,也会去要求别人吃药。
君子的准则
在浩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人们无不对品德高尚的人敬仰和尊敬,关于品德的话题也被常常提及。按孔子家语,人分五仪(五种境界),从高到下,依次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小人。见“五仪解“。圣人乃是千年一出,贤人多指辅君之人,而君子便是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也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所谓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君子也多出现在古人的诗词文章之中。在爱莲说中就有莲花之君子者也的句子。作者最喜爱莲,正是因为莲有君子的特性。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君子之风。而君子的准则有什么呢?
一、孝顺父母,尽心及时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要专心致力于根本上的事。根本上的事做好了。事物的基本道理也就形成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两件事,大概就是实行仁爱的根本吧。
二、不偏不倚,正直刚强
人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
三、胸襟开阔,心地纯粹
《论语·述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四、不争名利,清静自守
一个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远处,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也会谦卑自牧,清静自守,绝不会盛气凌人。能容人,是大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五、真诚实信,履行诺言
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待人之德。诚信是一扇窗,擦亮了它就会让人看到真,善,美的心灵。诚信花开,君子立行!中华民族是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视诚信为做人、立业和处世之本。口不语人过,重然诺,时以为君子。(季布之例)
六、纯良温厚,与人为善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善良并不损害自己,所谓“马善有人骑,人善有人欺”;善良也不是无限信任别人,所谓“你在我背后开了一枪,我依然相信是枪走了火”。 善良就是与人为善,心有善念,便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欢乐,所以古人说:“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中国历史故事
孔融让梨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后来,爸爸的学生便把孔融分梨、让梨的故事写成了文章。于是大家就把它传诵开了,从古代一直讲到现在。
以下11则为中国古代知礼谦逊,以礼待人的故事:
2.谦虚礼貌的孔子
3.诚实守信的孔子、曾子、季布
4. 百折不挠的桥玄
5.激夫获贵的御者之妻
6.敬亲感贼的姜诗夫妻
7.分家劝夫的贤妻—-吴子恬妻孙氏
8.刻木事亲的丁兰
9.三顾茅庐
10.负荆请罪
11.汉明帝敬师
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鞭打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十分得意。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出门,志向和考虑都很深远,常常以为自己不如别人。眼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然而你的表现,(已经)自认为很满足了,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大夫。
渤海 鲍宣 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 少君 .鲍宣 曾经跟随 少君 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 少君 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 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 大礼 .”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 鲍宣 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 少君 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 鲍宣 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 婆母 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君子就是修行人吧
这个理解很特别,我倒是没有想过
我觉得“修行人”更像是“隐士”?
这里的“君子”其实是一个道德上的追求目标,是为我们的一个学生主题教育服务的。所以定义偏窄了点,而且看起来有点乱。
等我有空了把后续整理好的资料放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