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了十二月,2024 正在挥手向我告别。当我回过头去翻阅一年来留下的各种记忆碎片,本已模糊的记忆碎片又如潮水般涌来。2024也是足以产生巨量回忆的一年,我不想忘记这段旅程上遇见的、结识的每一个朋友;也不甘心冷漠地抛弃这一年间经历的所有酸甜苦辣。
这一年,我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起起落落、高低起伏;不知道立下多少个没完成的 Flag,不知道多少次在偶然回望过去的刹那感到恍惚。
好吧,那就按照惯例,逼自己一把,翻翻一年来的「旧账」,任由不堪回首的回忆重现。
纽约十日
今年 2 月中旬,我在美国纽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度过今年的春节。
纽约是什么地方?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Everything will happen here」。我在这里感受海外华人们庆祝农历新年的热情洋溢,也一探国际组织的日常运行。
你可以在很多地方看见美国,也绝对听说过纽约。这里不是世界中心,但包罗万象。
「联合国不是世界政府,而是一个给各国共同讨论事务的平台。联合国的决议不具有强制性,因为各国是独立的。但是联合国相信,在气候变化和打击恐怖主义等议题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跟着联合国的游客参观团,我们以Guided Tour的形式参观了纽约联合国总部。上面的一段话是讲解员在联合国常务理事会会议大厅里对联合国立场的介绍。
纽约的大年初一,在唐人街(当地称「华埠」),我们有幸见到了非常热闹的庆祝活动。纽约警察和人群融为一体,熟悉的亚洲面孔全都洋溢着新年的笑容,就连小狗都穿着红色的新衣服。
新一代的华裔小朋友,哪怕连中文都不会说,都会被大人牵着到街上溜一圈。华人青年社团的舞狮,会到街上的每一家商店门前舞一遍,讲究的就是一个团结。
在这里住的台湾华人也不少,但是没有人纠结街上挂的是什么旗子,也不会有人纠结对面说的是粤语国语还是英语。在新年面前,团结为上,开心为上。
在回国的飞机上,我把十天内的所见所闻都敲了下来。第一部分已经发布在 这里 ,下面则是当时作为寒假考察作业保留下来的另一部分。
这一部分内容完全基于个人主观见闻,没有进行任何事实核查。
教育
观察美国的教育,我最大的感受是,美国人的常识教育离中国真的差很远。
我们经常说起美国人注重素质教育之类,这本来没错,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的。美国家长喜欢从小就培养孩子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像是我接触到有小孩四五岁就被送去学习滑雪啦,骑马啦,这些家长就不太关注小孩子的学业。
稍微大一些的男孩子就会被送去打篮球或者美式足球,也许因为家长们认为这些运动会让孩子长高。
从小学到高中,美国社会中层的孩子读书看起来都很轻松,学业压力小的同时,学到的东西也不太多,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学生生来就是STEM(理工科)学霸,个个都是通晓古今的天才。这(通识教育)真的是中国学生与生俱来的优势。
不信你去街上随便逮一个美国孩子问问美国内战双方是谁,甚至会有小孩回答是和韩国打。
美国虽然也有研究生考试,但分数不是唯一条件。不像香港英国这样的地方,大学通常仅仅根据分数录取,绩点高就有绝对优势,但美国大学更加注重成绩以外的素养,或者换句话说,你光有成绩不一定能被美国大学的研究生录取,但你成绩不好当然一定不行,这是一个基本要求,就和语言成绩一样。
美国的大学录取还有很多采取推荐信的方式,像是哈佛这样的学校,基本都要有三封推荐信才算够到门槛。
工作&生活
工作生活方面,纽约又是一座「很适合打工人」的地方。
纽约毕竟是一座大城市,在消费水平上还是比较让人有压力的。然而,知名的全球企业,不管总部在哪,总会在纽约设一个办公室,因为这里有客户,而且有人才。
哪怕英伟达这样的科技公司,研发人员大多在硅谷,但员工们都争着抢着去纽约办公。在西海岸,每天也就早上上班前可能在户外能运动一下,下班了就只能窝在家里。西海岸相比纽约真的太荒凉了。
纽约可以说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城市。这里的地铁24小时运行,有很多博物馆、旅游地标,还有世界各地菜系的餐厅……
但是,纽约发达的经济背后,是无数写字楼里的白领们。
像是世贸中心,你在下午六七点看到下班的公司都算是很早的,「打工人们」经常加班到晚上八九点甚至更晚,每天都很累。
「润」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选择海外升研这条路。
国内知名高校的那部分最顶尖的人才,出国深造的都不少。特别是技术型人才,大家就是哪里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就往哪去,目的很单纯。理工科的学生通常都没有那么多考量。
美国其实是一个门槛不低的地方,不管是求学还是移民。因为这里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比如白领们白天工作,家里的狗需要外出散步,于是纽约就有不少人专职帮打工人遛狗,一个人整天就是牵着四五条狗在路上走。连这也成了一个职业,可想而知,纽约的工作竞争有多激烈。
相比之下,也有不少人选择了加拿大。由于加拿大和美国的关联十分密切,因此加拿大的高层次人才基本上全数跑到了美国,国内有不少空缺。加上加拿大本来就地方大人口少,因此非常欢迎外来人口。也就难怪多伦多这样的大城市,华人群体非常庞大了。
日常生活
纽约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是真正的「不夜城」。
纽约是个多元化的代表。作为一个外来人口,适应这里的快节奏生活也是个挑战,留学生都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尤其是在学习和社交之间找到平衡。
留学生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融入当地生活。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主动参与。无论是学校的俱乐部,还是周边社区的活动,都能让你快速融入。无论你喜欢艺术、科技还是运动,你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一些中国留学生,来到纽约以后也成天就和其他中国留学生来往,把自己困在中文环境中,那他的英语水平就永远不会有提升,也很难真正融入当地学生的社群。
十天的旅程里,除了走马观花以外,我也主动或被动地开始思考将来。
我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
从升学路径到职业规划,从专业学习到实习经验;2023 年,还是一切尚早,2024 年,就已经迫在眉睫。
不知道多少结束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有这样的感觉:仿佛昨天自己还是一个未成年或刚成年的小孩,今天却忽然拥有了主宰自己几乎一切事务的能力和责任。高中不会教给你怎么买火车票、怎么换领身份证、怎么办银行卡;更不会告诉你怎么拿奖学金、怎么找实习、怎么做科研……
在曾经的成长教育方式的铺垫下,我可以说蛮无痛地度过了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但在大学这条深不见底,暗不见光的隧道里,要想找到光明的出路,实在是难有容错。
我时常会有这样的无力感:深知眼前每一个决定都无法回头,每一天时间都不能倒带,但最后既没有冲刺也没有焦虑,反而以最「乐观」的心态拉长对未来的期待,不断告诉自己未来还有机会。
这也许不是乐观。但姑且这么算吧。
我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6 月 28 日,期末考试刚刚刚结束,因为还有其他课程,我还得接着留在学校里。
当天晚上,偶然发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上线了流媒体,想起几个月前朋友的安利,我就心血来潮把这电影看完了。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坊间传言的宫崎骏最后一部作品。在奥斯卡获奖时就已经进入了我的观影列表,可是一直没有机会亲自去电影院看。于是只能第一时间在流媒体补票了。
所以,我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呢?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显然称得上我今年的年度电影,以至于年度总结的主题都由它而来。毕竟站在现在这个人生阶段,无论向前向后看都实在难有底气。
这一年里,世界格局巨变。俄乌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特朗普横扫大选,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伊朗炮火连天;
这一年里,新一代人迎来了延迟退休,股民们又一次见证 A 股「婴儿底」的奇迹;
这一年里,雷军发布了小米 SU7,李子柒宣布回归,OpenAI 端出了 GPT-4o、Sora 和 o1、o3,这场「AI 泡沫」的狂欢仍在继续……
那我呢?
我对计算机有天然的兴趣,但我对数学又是天生的白痴。以至于曾经有天聚餐我跟朋友打趣道,「我的人生有三大 Debuff,数学、体育和艺术」。我可以在互联网领域钻研得蛮深,在高中让一个小站从零到一,在大学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为学院写自己的学生系统,但碰到我不擅长的领域,突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去年在接任学生会宣传方面的部门负责人的时候,我说我是那种「容易在舒适圈里自我满足」的人,这就是我眼中我的样子。
在读大学之前,作为可能是理科班里最偏文科的人,我一度对未来的出路感到迷茫。
如果由着自己的兴趣来,我会同时考虑两条路,其一是计算机,我有基础有兴趣,但是要被不喜欢的数学多折磨几年;其二其实是新闻,作为一个业余的新闻爱好者,我心底一直有一道写好新闻的信念。但很显然,大环境所限,如果选了新闻学,家里人不会同意,我也没办法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于是,所有文科类学科都被我放到了高考志愿表里每个志愿的最后一位,这意味着它们在志愿表上主要起到一个装饰的作用,再也不会对我的未来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时间回到今年,在我当前的专业摸爬滚打了一年以后,我一手学各种商科、营销、管理,一手学各种编程、开发、算法。至少一个好消息是,我可以确定地说,自己将来基本不太可能离开互联网行业而生存。
还有一个影响人生的因素,是一个叫「即刻」的 App。
即刻目前的定位是「年轻人的同好社区」,但在四五年前我刚注册那会儿,它是一个基于 RSS 订阅源的内容聚合软件。即刻的「机器人」会抓取来自各个内容的信息创建帖子,网友们可以像微博一样,对 RSS 内容进行评论、转发、分析。
对了,当时即刻也有国内软件独一档的 Breaking News 推送,不管是准确性还是及时性,都是我十分钟意的。后来,随着高中学业繁忙,我暂时离开了即刻,那几年里,即刻因为某些原因下架、转型,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2024 年 5 月 27 日,机缘巧合之下,我想起了曾经的这个社区,于是重新注册了一个账号,给即刻续上了 Yellow 会员。
时隔四年,想念即刻镇了,回来看看。
之前的号就算黑历史了,
想想还是重新开始比较好。我其实是即刻非常早的一批用户,
从当年的 RSS 机器人时代,到那个叫做 Fellows 的马甲,以及我离开之前的非常有趣的南北积木大战…即刻是个很有趣、调性也让我很喜欢的地方。
不知道为什么四年来竟然没有回来过一次,
希望即刻还是从前的那个即刻吧。虽然我可能不是从前的那个我了。
对我来说,现在的即刻上有很多独立开发者、也有很多互联网行业的各个岗位的大佬,甚至不乏一些知名的互联网博主。
在一众前人的潜移默化之下,我逐渐意识到,产品经理似乎是我未来就业的第一理想。
方便自己,也造福他人
我是那种会偶尔停下来思考人生的人。
有时想想自己过去干的事情,好像也没有什么深谋远虑,甚至有些「不值得」。
我很庆幸,至少在当前,我还有余地去干这一些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的事情。
毕竟,一个完全功利,或者说理性的人,大概是不会在不求回报的前提下干这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的。我愿意干这些事情,因为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要占据这么一个生态位,去干没有人愿意干的事情,去帮助没有人施以援手的人。
我的价值观告诉我,方便自己和造福他人,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我会去上没什么人愿意上的无聊的课;我会在占用时间且没有物质回报的前提下连着干两年的学生工作;我会在复习之余,把自己学会的东西再分享给别人;甚至,我会拿着远高于支撑一个个人博客的预算,以一个小站的名义,为陌生人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公益支持……
但当下的条件恰好允许我把生活费的一部分拨出来给一个小站、允许我在自己擅长的科目里帮助他人、允许我在学习之余抽出时间来承担学生工作。
一切似乎恰到好处,但并不是没有代价。
干这一些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的事,代价就是,
一个小站每年的总运营成本接近我一个月的生活费,而收入大概是其成本的四分之一;
哪怕我会把自己的复习资料就这么拿出来,在我不擅长的科目,我依然要自己一个人抓瞎,苦苦挣扎;
来到这个城市一年多,我对它的探索仅限于火车站、体育场,一年多来没去过一次旅游、没去过一场演唱会,也没走过一个景点。
我觉得偶尔停下来思考人生是一个很可怕的习惯,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自己把自己给打击到。
看到身边人在全专业绩点第一、发出了自己一作的论文、在大厂找到实习、周末随机闪现一座城市……
身边有无数比我过得精彩、过得成功的案例。但我一旦和朋友这么羡慕一番,那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人都管这叫「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因为我一旦说自己没用,朋友总觉得我是在凡尔赛。
上一节提到了我将来想去做个产品经理,其实初心也是如此。
虽然是在计算机专业,我身边仍然有很多对计算机不熟悉的同学。甚至中学时期的的不少朋友,遇到什么电脑问题,还是会来求助我。
于是我看到了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往小了说,是把需求拆解到开发层面,往大了说,是决定整个产品如何向用户呈现,如何和用户交互。
我打心底里有一个愿望,就是做出来能帮助到其他人的软件。而且,我做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是给普通人用的。是那些不了解计算机原理,甚至没怎么学过外语的人,也能轻松上手的。
不敢再写下去了,因为我总觉得在年度总结预言未来会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毕竟,没有人能保证我未来的路径一定会如期望般发展。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Professional Hacker?
于是这一年,我干了几件事。
其一是在学院开发组参与了三个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不仅做了所谓「从零到一」的功能设计,也把前端、后端、运维的日常,全都摸了一遍。这三个项目历时半年多,目前还没有完全上线。
说起来,我主要干的是前端的活。但限于开发组规模小,前端即意味着和用户交互的所有工作。从真正意义上的前端到 UI/UX,甚至到需要什么接口,传递什么参数,页面的各种逻辑和判断,在这里都可以是前端的业务范围。
其二是重新抓起了「一个小站的自留地」这个账号。目前只在 Telegram、RSS 和 news.ygxz.in 上更新。
不同于博客的月更,「一个小站的自留地」是一个内容更短、更新频率更高的简讯账号。作为「打破信息差」的一部分,这个账号主要关注各种 AI 模型、产品的新动向、各大厂商的严重宕机事故及事后分析,以及总结分享我平时看到的其他感兴趣的互联网内容。
其三就是找回了少数派的密码 捡起了少数派的作者权限,在少数派投了几篇博客文章。很荣幸地,其中有两篇登上了少数派首页。目前累计了过十万的阅读量。
这其中最费心力、投入最大的无疑是第一件。
加入开发组以来,我的 Github contributions 颜色越来越深,几乎每天都有代码提交。事实上我真正接触项目开发不过半年。半年前的我什么都不是,连 Git 都用不明白,今天的我已经从 CI/CD 学到 DevOps,从 Vue 学到React,再到浏览器扩展、微信小程序等各个平台的不同载体……
感谢 AI。不仅是因为 one-api.ygxz.in 为一个小站带来了唯一的收入,还因为,在 AI 的帮助下,现在的我也算是初步具备了验证自己的想法的能力。
一个小站的 Next Level
切换身份,变换心情,接下来是一个小站的年度总结时间。
一个小站今年经历了非常多的变化,我也在学业和一堆工作之余,艰难地维持着月更。
先来说说运维架构吧。
2024 年,一个小站集成了去年的容器化部署方案,这点没变。
大约年中的时候,我做了一个网页静态化的尝试,插件会将一个小站的全部前端页面静态化为 HTML,然后打包到一个私有的 Github 仓库,最后由 Cloudflare Pages 提供对外访问。
这个想法一开始还蛮顺利,我探索解决了不少冲突的问题,调整了好几次 Nginx 配置来确保评论和管理功能不受影响,但最后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
一个小站今年最为成功的探索,大概是自建 CDN 集群。
做这个东西首先是为了整理现有的服务器资源,把对国内网络好的机器都挑出来前置,性能好的挑出来做运算。其次是为了配合国庆期间机房的搬迁,力求后端掉线前端不停机。后来发现一套很漂亮的商业 CDN 方案,就拿过来用了。
虽说回来第一次做(类)集群化部署,虽然没法像 k8s 那样做伸缩,但是整个过程也确实学到不少,踩的坑也够我长记性的。
从今年十月份开始,访问一个小站下的任意站点,其 HTTP 响应头都会显示Server: YGXZ-CDN-Cluster
,这就是一个小站今年访问体验优化的最终成果。
今年以来,一个小站公开了不少公益项目,为有需要的读者提供一些方便的工具。
在这里也非常感谢各路大佬的推荐,让我们的 公益页面 浏览量破万,成为全站浏览量最高的页面之一。
2024 年里,一个小站的友链列表也迎来了几位新朋友。其中 AptS:1547 和我的缘分最为特别,以至于我一定要在年度总结里写一写。
AptS:1547比我晚一届,跟我是一所大学、同一学院的朋友,也是目前学院学生系统开发组的新成员。
很有趣的是,开学前几周,我们都没有机会见面,以至于天天在线上聊天,却始终对不上对方的脸。
后来他被招进开发组,我俩面对面坐着。因为提前有朋友跟我打招呼,所以我知道对面坐的是他,但他毕竟是认识我以后第一次见面,完全没认出我来。于是我们的第一次「线下真实」,充满了难以置信,也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大学里收获到好朋友是真的可以吹一辈子的事情。
年度总结大概是我这一年里手敲的最长的作文了。计算机和外语学久了,加上书看少了,明显觉得写文章的「感觉」不如从前了。读起去年自己写的东西,还蛮因为自己文笔的退步而惭愧的。
最后,仍然要感谢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朋友、同学、师长;也感谢这一年来光临过一个小站的朋友们。
2024 年,再见。
细路哥细细个 仲细得几多年
唔好俾你嘅童年净系充满考试同测验
望下个天 咁好天 去下海边
因为到你大个就会忘记乜嘢系大自然
每人都有名 每人都有姓
出世个一日就系最好嘅身份证明
每人都有名 每人都有姓
出世个一刻就系上天对你嘅肯定[1]
—— Fama 《伟大航道》
有访问了一个宝藏博主哈
厉害了,加油加油
太巧了,我今年的年度总结题目也是这个(虽然只写了一半,还没发布)。感觉疫情之后,经济和社会格局发生了变化,这直接促使许多年轻人重新审视自己,思考自己是谁,想要成为怎样的人。